中国没有爱

一位外国人把iPhone6绑在猫身上,打开摄像头,摄像头以猫的视角拍摄了猫一整天的活动。
一位中国人看拍摄的视频很有意思,于是效仿,结果却不尽人意:iPhone6 没了,猫也没了。
事例虽可笑,但却又十分现实。

经常逛豆瓣的人,应该会看到网友们分享外国人的各种独特行径,下面评论多半表示很有爱,也有人认为外国人都比较有爱。
可见中国的文艺青年们也觉得自己生活的国度缺少爱。

然而,很多人出国后才发现,这些在国内做起来略“另类”的爱心行为,在国外却是家常便饭,每个人都习以为常并给予支持,毫无“另类”可言。
可是,为什么在国内,这些行为就显得很“另类”呢?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中国缺少爱?

中国社会环境的形成有很多复杂因素,可能会有人“归功”于中国的教育方式。
不过仔细想想,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虽是在宣扬道德观念,但教育上对社会的认知好像与实际情况相分离,大部分道德教育被社会这个大群体“拒之门外”。
尽管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步入社会后也很难保持本心,从而变得冷漠无情。很多人用”物欲横流”这个词来形容当今社会,不难发现,这个词也是大部分国人生活目标的折射。
钱,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它,仿佛拥有最多者,便能成为上帝。
钱可归类为物质主义,物质主义并没有错,但是,当整个社会风气完全被物质主义充斥时,道德主义便没有了容身之地,社会便成为了人们口中常说的“大染缸”。
这时,就似乎很难有人会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了。

或许是中国这些年有些极端的发展经济,以至于所有人在做所有的事情之前衡量的先决条件就是利益。
当钱成为唯一的信仰,任何只要是能够得到利益的行为都可以在一个人心中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使是他的道德会提醒他这也许是错的,
因为利益主义者们会视一切毫无利益又消耗能量的事情为无意义、无聊、没兴趣;他们衡量事物的标准已经直接跟利益获得率成正比了。

在这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于是你满满的爱心反而会被视为值得被大多数人嘲讽鄙视的一件事。
中国当前是一个由金钱和权力堆积出来的混乱的冷冰冰的社会。

不记得是几年前的一天下午,看到一辆面包车还没停,突然车上跑下一个女孩,没跑几步就被后面追着的两个男人边追边打。
才一会儿,周围就聚集了很多看客。这个时候一个中年男人问那个带头追并很残暴的人:“你凭什么打人?
打人者看着他问:“你管那么多干嘛?
中年男人继续问:“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对一个女孩这样子殴打?
领头的打人者回到了驾驶室,女孩被三个男人连拉带打的扣押在前后都没有车牌的面包车的后座下面,用脚抵着女孩的头身,但女孩的双脚还漏在车外边,车门无法关上,
除了那个中年男人,其他旁观者像看戏一样把这一幕看的一清二楚,但没有人声援。
领头人者听到中年男人还在问,非常轻蔑的抬头瞟了一下放在挡风玻璃下面的一个证件:“我是警察,在执行公务,你管什么闲事?
那位所谓的警察对中年男人的质问非常愤怒,摆手要让他上车一起带走,副驾驶的位置是空的。
中年男人似乎在思考这个事情那怎么办,因为他和那个女孩一样是小民,是弱民。
中年男人没有上车,但也没有一走了之,他开始打110,不过打了半天都没有打通。
他对领头人说:“你把你的警号告诉我,我查查你是真警察还是假警察。
领导者:“我凭什么告诉你?”紧接着他发动汽车掉转方向准备走,不过因为车门没有关,他气急败坏的下车捶打女孩并把她的双脚强行塞进车里,关上车门。
周围的人慢慢看见车开走了,都慢慢的散开了。中年男人终于打通了110,没好气的报了案。
一会儿之后,他接到一个电话告知他:“刚才的人是真警察,他们在执行公务抓捕一个违法嫌疑人”。
他质问道:“警察就这种素质啊?当街打一个女孩,开一辆车前后没有拍照的面包车,再说了她只是违法嫌疑人,法院都没有判呢?她基本的公民权利何在?你们有什么权利当街打她?即使是法院判了你们也不能这么打她吧?

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还记得这句话吗?
社会中遍布看客,麻木和自私的人,“我只见到一个一个的人,我从来就没有见过人民”。
当今的国人动不动就说中国复兴,动不动叫嚣超越美国,动不动歌功颂德称赞盛世的时候。
可知你的周遭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体所组成的,这个民族也是有这样的一个个体所组成的。
可能你会举例汶川地震来说中国人的爱心,可其实更多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更多的是一种怜悯。
很多人都曾经是一个对爱情抱着美好幻想的人,谈过一次认真的恋爱。无止尽,深感受伤。在此之后,发现找到一个条件合适的你爱的人非常困难。
所有人几乎都是先从社会经济地位身高外貌等条件去筛选对方,而在符合条件开始谈的时候,几乎都是因为没感觉而相互淘汰。
随着岁月的流逝,等你跨入大龄行列,父母,社会舆论对你的压力骤然加大,然后只能相亲,不过结果总是悲惨的。相亲其实就是赤祼裸地交易,和牲口买卖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缺乏某些质量的文化环境里,想要具有爱的能力非常困难。处理这样的文化里,不妨问问自己,你究竟见过多少会爱的人?
没有爱,是因为你没有爱的能力。

脆弱的爱情 中提到过爱情三角理论,不过现在不妨提一下中国的爱情三种理论。
第一种,大街找人理论。
你为什么需要爱情?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从“圣经”里有关于人被逐出伊甸园的经典教义,存在主义关于人从世界中分裂出来的理论,以及心理学关于人有一个“自我”,然后和世界打交道的理论,可以知道:任何一个男人或女人在存在的意义上是和世界是分裂的,从而有一种无法消除的“存在性焦虑”。你需要消除这种分裂状态,和世界重新融合。
所以,你需要一个人,这个人的爱情,来做到这一点,因为也只有爱情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爱情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一种存在的治疗。
因此可以知道,得不到爱情虽不至于让人抓狂,但起码可以感觉到没有得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克服和世界的分裂的那种极为幸福的体验。
大街找人理论的内容是:每一个男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女人是为他而来的,女人同样如此,从踏上这个世界开始,男人和女人便开始了互相寻找。
但由于对对方只有朦胧而模糊的印象,并不准确地知道对方是谁,而且可能要找的这一类型的人很多。因此,就像在大街上找人一样,找错人在所难免。
如果发现自己找错了人,然后继续寻找。也许可以找到真正的归宿,也许永远都找不到。有人人最后放弃,随便找一个,但有的人一生都在路上。
有人认为自己没有找错人。但或许会发现,自己找的不过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中的某一个,而并不是真要找的那一个。
更多的人随便找一个就这样算了,根本不去想什么爱情不爱情。只有少数相互寻找的人幸运地会合。

第二种,一路人理论。
传说中的“灵魂伴侣”,这个是属于最高境界的爱情。
但也有境界达不到不那么高的爱情,比如精神较为契合的,三观比较一致有共同语言的,性格上很互补,心灵上比较默契的,这些也属于爱情。
他们相互能够感觉到,这一生是一路人。
虽然说,这个人可能并不是你真的要找的那个人,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是灵魂伴侣。

第三种,凑合理论。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寻找到了爱情,而有人的当然没有。他们即使结婚,也不是爱的结合,而是凑合。
换句话说,他们解决情感和婚姻问题是社会需要和生物学需要。这个,相亲达人应该最有发言权,因为痛切感受。

现代人有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一种是“存在式”的生存方式,另一种是“占有式”的生存方式。
存在式:以你的存在,心灵去体验某种东西,让你的心灵对世界开放,从中体验到你的存在。
占有式:以占有的方式去体验,把一切包括自身都变成心理上的占有物,通过占有来体现你的存在感。
比如,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对于某种知识的掌握,在用了一段时间后,就不够用了,需要去“充值”了,但为什么有人的人就没有这种感觉,而是创造性不断呢?
很多人在头脑上,心理上,早已预设了和世界的这样一种关系:外物,甚至他人,仅仅是占有或可利用的对象。
这样一种关系投射在知识上,就是把知识当成一一财产,而不是自身的一部分。
既然是占有的财产,就像钱一样,那你一直在用,当然会用光,所以需要“充值”。
那为什么有的人,就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总能有创造性呢?
也许是他有天赋,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知识对于他来说不是一种占有的财产,而是其存在的一部分,一种能力。
正因为如此,创造性就像一个源源不断的水池一样,不会干枯。

简单的分析解释一下,你应该更容易理解。
如果占有一种知识,那么它只是停留在记忆里,停留在智力结构里,并没有进入心理结构,人格结构,换句话说,它不是你的存在本身,而只是你占有的外物。
如果你的生存方式是占有式的,对知识如此,对爱情婚姻大概也是把对方视为一种是否可以让自己在物质上或心理上增值的财产。
对方并不是一种可以和你的存在融为一体的存在,而是通过在心理上占有对方,体现出自己的存在感。
比如,男人在朋友面前显示我女朋友漂亮的优越感,女人在闺蜜面前玩我男朋友多帅多有钱的心理竞争,就是如此。
于是,爱情和婚姻便异化为一种交易,大家在爱情婚姻市场里根据容貌,职业,收入,等等来讨价还价,如果双方都能接受对方的出价,那就成交。

按照市场交易的规则,以及男女在出价上的对应条件,有两类人肯定是在市场上处于劣势的。
一种是城市中的大龄女青年,以中产女性为主,另一种是农村中的超级大龄男青年。
不过区别在于,大龄的中产女性都可以嫁出去,但农村的大龄男青年在男多女少的今天,因为较差的经济条件,就只能打光棍了。
这种情况是一种巨大的无奈。
大家都是占有式的生存方式,进而在爱情上也如此,除了自身的弱点之外,和社会利益结构以及价值观念,文化心理息息相关。
利益分配上的不公,使权力和金钱稳居利益食物链的上端。进而,这个利益食物链通过崇拜权力和金钱的价值观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竞争,以及用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来衡量其价值的文化心理,又建构了和利益食物链完美配套的心理食物链,审美价值链。
所以,有了今天的中国。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利益食物炼和心理食物链,审美价值炼是三位一体的。
心理食物链 + 审美价值链 = 社会价值排序
一个人要想在心理上活下去,不做社会价值排序的忠实粉丝,不按权力,金钱等社会价值排序上的东西去思考去找恋爱或结婚的对象,可以说非常之难,所以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大部分人这辈子要摆脱这些东西已经不可能了。

存在式的生存方式,对应的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他是用真实的自我和世界打交道。
因为一个人的真实自我,面对这个世界都比较弱小,所以如果他没有通过理性和爱让这个真实自我强大的话,肯定会经常受伤。
正因为如此,人们不得不把这个真实的自我给藏好或者压抑甚至扼杀掉,发展出一个假自我来和世界玩。
利益食物链打击到的,正是人的真实自我,而他屈服于社会价值排序,正是假自我在屈服。
所以当两个屈服于社会价值排序的人,扛着假自我在那儿讨价还价时,能够有什么爱情呢?有,不过是各种利益算算,各种心理博弈而已。

遗失了自己的存在,生活离内心已有一段距离,只看到所占有或想占有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或者存在失去的可能,或者很难得到,所以在心理上充满了不安全感和焦虑。
得到事物A,似乎也会失去事物B。
支付成本。一个社会越是不公正,越需要支付道德上的成本——既得利益者必须突破道德约束才可能获取和维持不当的利益。
而被剥夺者在利益食物链的下端,要想获取利益,也只能突破道德底线,比如,对于市场小贩来说,不造假能有多少利润呢?
但如果心理竞争严重,还有不安全感的话,那付的成本还不止道德,还包括很多自然情感,尤其是爱情这种和真实的自我,和内心克服存在的分裂所联系在一起的自然情感。

在市场里,买卖双方对对方是有心理防御的,绝不可能解除心理上的武装,把真实的自我赤裸裸暴露在对方面前。
爱情婚姻市场上也一样,大家听到的都不可能是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而是父母,他人的声音。
但这些声音总是在用社会价值排序上一个人有或没有什么来评判,所以更不用说去感触对方的内心了。这样的互动,条件满意还能有爱情的,机率低到什么地步?

有个不记得名字的男孩喜欢过一个人,那个人是我的朋友,而我的朋友和我关系非常好,他认为我的朋友喜欢我,所以他不知道该怎么追求,很自卑。
其实真的很好笑,如果他是以真实的自我去面对对方,他最多感到弱小,无力,而不可能感到自卑。
自卑是他因为把自己纳入到了社会价值排序,靠一个假自我去玩,他的排序和我比起来毫无分量才感到自卑。
这个假自我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的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份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
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人们都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像或被爱的对象。
产生这一看法有多种原因,这些原因的根源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二十世纪在选择爱的对象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十九世纪在许多传统的文化中爱情往往不是自发的,但最后导致婚姻的个人经历。
婚姻多半是通过男女双方的家庭,介绍人或者在没有撮合者的情况下以条约的方式确定下来并进行的。
婚姻要门当户对。至于爱情,人们认为婚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但现在,浪漫式的爱情这一概念在世界已被普遍承认。
尽管传统形式依然可见,但人们更多的是寻求浪漫式的爱情。
这种自由恋爱的新方式必定会大大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本身的作用意义。同一个因素紧密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特点。
我们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
反之亦是如此。有魅力一般就是指这个人有许多令人喜爱,目前又是人口市场上被人问津的特点。
什么东西能使一个人有魅力则取决于一时的时髦,这不只指一个人的生理条件,也包括他的精神气质。

归根结底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
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
这样当男女双方感觉到在考虑到他们本身的交换价值的情况下,已经找到市场上所提供的最适合的对象,他们就开始相爱。
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