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 含义
  2. 重要性
  3. 如何进行自我修养

自我修养

生活中的你可能会常常问自己:人的一生,究竟是天注定还是可以人为改变的?成败,究竟是命运主宰还是自己创造的。一味迷信前者的人,就只能听天由命,坐等其成。而过于相信后者的人,就会处处受挫,事事难成。人生的命运中所谓的“命”,可以解释为生命发展中的规律,“运”可以理解为人生过程中的机遇,如果能够运用生命的运行规律,把握人生的关键机遇,真正地认识和预测人生运程的潮涨潮落、高低起伏,就能做到充分发挥自我的优势。人生的未来是由现在的自我多种要素决定的,这些要素包括人的性格、智商、情商等等,而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必因才智过人而自傲,也不必因普普通通而自卑。你可能不是最聪明、最成熟、最坚强、最勇敢的人,但你仍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长处与优势。你可能目前仍然平庸,仍然不富有,仍然没有机会,仍然平凡简单地生活着,但你可以在认清了自我,进行自我修养,从而改变自己。
也许你外貌不够英俊却做事精致细腻,也许你性格不够形朗却观察力惊人,也许你行动不够敏捷却耐性十足,也许你办事不够果断却善于与人沟通,也许你缺乏韧性却富有感染力,也许你缺乏细心却极具创造力……所有的优缺点组合成了今天独一无二、别具个性魅力的自己。只有客观而全面的认知自我,才可以进行自我修养,依据自己的特点确定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扬长避短地制定未来的人生规划,有的放矢地设计个性化的精彩人生。

含义

自我修养,是指为了培养优良性格而进行自觉的转换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自我修养是培养优良性格的必要途径,又是个人掌握自己、控制自己的必备能力。通过自我修养,可以有效的把握自己性格的发展方向。一个人的性格,不经过认真的自我修养,难以自然而然的达到优良高尚的境界。
人类是有弱点的,比如:自私、嫉妒、虚荣,这些在有人群的地方都存在。常见的有懒惰、嫉妒、谗言、贪婪、骄傲、愤怒、吝啬、愚昧、粗心、粗鲁、轻佻、胆怯等等,如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可能还会演变成诡诈、狡猾、刻毒、阴险、残忍等等。而自我修养,会按照一定的要求,经过学习、磨练、涵养和陶冶,为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各方面进行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实现自我完善。

重要性

树若要枝繁叶茂,必须根深蒂固;河若要万里奔腾,必须源远流长;人若要超羣显贵,必须洗濯磨淬。自我修养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修养好的人温和谦虚、平和自然,与人容易相处,困难面前不退缩,名誉、利益面前淡然置之。
修养差的人容易趾高气扬、夸夸其谈,面对困难畏惧退缩,不可一世,名誉利益面前却“积极向上”、唯我独尊。自我修养是为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进行的各方面的学习和磨练,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自身能力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与能力是相伴而生的,
自我修养是为提高自身能力而进行的学习,所以自我修养帮助我们提高自身能力。在现代社会,自我修养的好坏,在一定意义上对个人成功有决定性作用。自我修养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交流沟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诚信、胸怀、气度等都属于自我修养的内容,而这些都是对成功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包容。包容、宽容体现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气度与胸怀,
自我修养好的人则常怀一颗包容的心,能够宽厚待人,不斤斤计较,求同存异。宽容只是自我修养的一个内容,自我修养中能够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还有礼仪。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礼仪是不可或缺的,“人际交往,贵在礼仪”。在生活中处处注重礼仪不仅体现了自我修养的高低,还能够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尊重,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中国有个成语“橘化成枳”,桔树生长在淮南,长出来的果实甘甜水分多,可移植到淮北,结出来的果实却又苦又涩,人们称之为枳。植物的生长受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虽然不同于植物,但也有同样的道理,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以往在部分地区发现的从小离开人群和狼生活在一起的狼孩,不会发音,只会发出“狼嚎”,吃生肉,晚上活动,白天休息,完全是狼的生活习性。
人的性格的形成和人所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社会风气是否开通,社会生活是否活跃,所见所闻是否广阔,他人起什么样的榜样作用等,对一个人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一般较淳朴,能吃苦,但不够活跃;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一般较活泼、灵敏,但吃苦精神差;在战争、动荡环境中成长的人较坚强、独立;而在“暖房”、安逸的环境下成长的人较娇嫩、依赖。
那么,环境与人的性格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人们所处的社会、所在的地区、周围的人和事、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关系,各个方面、各种人员对自己的态度等等总之,凡是环绕在个体周围的一切,都可以称作个体的环境。
在我们的周围,有阳光雨露,有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环境。此外,人还处在一个社会环境之中,是家庭、学校、公司的一员,与他人发生着一定的关系,这就是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人一生下来就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生活和进行各种活动。因此,环境对于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性格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环境为什么能影响人的性格呢?首先,在于环境的导向作用。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总希望得到环境的认同。因此,人们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并不总是完全凭个人的认识和好恶,还要常常考虑到环境的倾向性,用社会价值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及意图。
如果一个人的某种性格得到环境的好评,他在环境中的自我感觉良好,他就会进一步强化得到环境赞许的性格。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某种性格在环境中得不到好评,他就会设法改变这种性格。比如,孩子对客人打招呼得到家长的表扬,他意识到这种礼貌行为是得到环境赞同的,以后他还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逐渐地,这种行为被固定在他的行为系统中,成为他的性格特征。这样,环境对人的性格发展,实际上起了一种导向作用,使人有意无意地按环境的要求塑造自己的性格。
猛虎处深山,威猛无比,百兽震恐。但放到公园的铁笼之中,时间一长,却变得温驯如猫,摇尾乞食。何以如此?就是因为环境的变化,渐渐地制约和磨灭了它的“虎威”。人自然不同于动物,不会完全听环境的摆布而无能为力。但是,环境毕竟还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舞台,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个性发展不可能不受到环境的制约。
鲁迅文章中的少年闰土是那样的机灵活泼,但一到中年,竟也变得既迷信又麻木,还变得十分世故起来。促使这种变化的原因,自然也只能去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寻找,在令人窒息的旧中国环境中衣食得不到解决,为贫困所缠绕,是很难培养出生动活泼的性格来的。所以,个人的性格能反映出他所处的环境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人群的性格能够反映出他们所生存的环境特点。

无论任何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性格和环境相适应,就感到和谐、协调、产生欢畅的快感。如果性格不能适应所处的环境,就会感到别扭,产生压抑感和束缚感。比如:性格文静,老实稳重的人和喜欢打闹逗乐的人生活在一起,就会看不惯。性格活泼,爱说爱笑的人,如果和沈静严肃的人生活在一起,也会感到不合群。
谁愿意老是在这种别扭的精神状态下生活呢?谁都想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当人们感到自己的性格和环境合不来时,就会产生使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内在愿望和要求。作为个人来说,当然不能使环境完全适应自己的性格,而只有改变性格使之适应环境。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人们才常常具有迎合环境改变自己性格的倾向。

不同的环境,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射:处于受欺负的环境,容易激起心理反抗的本能,因而性格往往坚毅好斗。处于亲密融洽的环境中,能引起亲切情感的心理反射,因而性格一般是亲切温柔的。处于顺利环境中的人,容易欢悦自信;而处于逆境的人,容易悲观自卑。处于宁静环境中的人容易安详;处于嘈杂环境的人,容易烦躁。这些都是由于心理对环境的反射本能所引起的。长期处于某一种环境中,这些反射性的本能行为,就会内化成为性格特点,从而影响到人的性格形成与改变。

正是因为环境对性格有这样的影响力,所以从不同环境出来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大的环境,如不同的国家对人有影响,所以,才有了“他是典型的美国人”。小的环境,诸如工作单位、学校、家庭也对人有影响,所以也才有这样的说法:“他是个教师,怪不得他那么谆谆善导”;“他看起来很像某某大学的学生” ;“她似乎是个名门淑女,大家闺秀”,等等。这些评论都可以从性格上反映出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反映出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力。
此外,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土大小,地理位置,资源情况等差异很大,不同国家之间的国民性,也就有很大的不同。大国遇到困难有回旋的余地,处理事务可以从容不迫。相反,小国面对国际风云就要显得敏感,特别是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对外依赖较大的小国。

比如说中国人,尽管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的差异,但和别的国家相比,中国人又具有中国人的典型特点。例如如热爱家庭,重视血缘关系,中国人的这种民性也是与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个农业社会,很少迁移,可以在一个地方世世代代居住下去,生活平静、稳定。居住区过分稠密的人口和经济上的压力等,使得人们只有狭小的生存空间,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大家庭,有一群的亲戚,在这个大家庭里人们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人们在人际关系上学会互相忍让,相互调整。这种民性是与中国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稠密的人口使人们只有狭小的生活空间等环境条件分不开的。

很多人认为日本人很具有团队精神。是个“孜孜不倦,一声不响的极度劳动的国家”。这种特点也与日本的地理环境有关。日本地处火山岛,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不时地受到火山爆发或海洋风暴的袭击。面对贫乏资源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生存的,他们必须团结起来,集结成一个集体,大家互相协调,共渡难关。
日本人很遵从自己的家庭、团体或企业的准则,崇尚团体的精神,所以,有的西方人在评价日本人时说:“这是一个由团伙组成的国家。”由于人口多,资源少,日本人普遍存在一种空间危机感,所以日本人很少邀请他人到家上做客,也很少邀请他人参观自己的卧室。
在日本,人和人之间非常讲究礼貌,这也是维持彼此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他们的一种空间危机感。

与日本人不同,美国人是崇尚个人自由、独立,注重个人的发展,粗放犷达,敢于冒险,勇于探新。这也是与美国是个大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资源丰富等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关。
从美国发展历史中,最能看出美国人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渊源。早在工业尚没有发达之前,美国还有一个拓殖时代,大量的人口从东部比较发达、富裕的地区迁往西部,他们没有传统可依赖,又特别是当传统的经验使他们在荒原里遭遇到打击和危险时,他们就会更倾向依靠自己的判断,信任自己的“经验”。并且,博大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许多未开垦的地,为人们开创新的出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只要能敢于冒险,开拓进取,便可争得一席之地,得到财富、名誉、地位。当这些精神内化到人的本身,便形成了美国人的性格。
可是这些性格,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除非你拥有一个不平凡的家庭或许能改变这些,但大多数人都没有,不是吗?
而自我修养在想改变自己的人这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你在幼时已经养成了太多太多的恶习,这些恶习已经在你身上存在了数十年,通过自我修养来改变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如何进行自我修养

这个话题涉及面实在是太广了,如果真的要写,我或许会写成一套书。
就比如说针对于判断能力就会涉及到意志力、阅历、观察力等等,但是意志力又有静态、动态两方面从而涉及到心理学。可是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它还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所以又会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而且别忘了你所知道的一切都可以算作是阅历,阅历会牵涉到观察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其实还有记忆能力,有些人总是会记不住一些事情,比如我永远都记不住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的生日,但是出去散步的时候,我能记住过往车辆的车牌号码一段时间,虽然时间长了就忘了。
记忆能力就又会涉及到注意力、意志力、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这些就像是一个渔网,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想学会一个就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其他的东西。而我现在也只能简略的指出一部分。

自我修养有那些方面呢?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可视层面和非可视层面。但是我所锻炼的仅仅是非可视层面,不锻炼可视层面。因为我认为非可视层面足够强的时候,可以忽略可视层面, 不过这不代表可视层面不重要。所谓的非可视层面,也可说是精神层面, 但是又不止是精神层面。非可视层面,建立在足够的阅历之上,为什么需要阅历呢?因为非可视层面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据事实,一种是依据心理,两者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有足够的阅历支撑。否则,你依据事实考虑不到一些特殊情况,你依据心理考虑却又觉得可能性太低,从而浪费时间,错失良机。其实这和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很相似,但又不同。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以宏观开展,而这个只需要分析细致问题,像是侦探?
这两种都需要相互结合,然后才能判断问题,而且十足的依赖阅历。比如,你是一个女人,今天碰到了一个男人,男人莫名其妙的调戏了你一句。你会怎么推论?依据事实来看,他可能有精神疾病,他可能是认错人了。依据心理来判断,发挥你的想象力,他可能是一个强奸犯等等……但两者结合之后最有可的就是他认错人了。或者,因为你有敌人,他是故意来骚扰你的。或许你觉得比较荒唐,但是你习惯了这种思维模式之后,你会喜欢上它的。它会给予你无限希望助你成功,同时也有可能给予你无尽绝望让你有更大的动力。

非可视层面上,简单的分化一下。思维方面可以分为三大方面,意志力:判断力、执行力、耐力,敏锐度:观察力、记忆力,反应能力:思维速度、注意力、一心多用。因为不锻炼可视侧面,所以就得锻炼一下承受力、潜意识模式、爆发力等方面。

想锻炼这些能力,主要是靠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一套公式走遍天下。想要做好,自己就得付出。
就比如,能否勇敢地面对失败?面对厄运的刚毅性面对困难的勇敢性?面对目标的坚定性?面对选择的果断性?克服自我封闭?克服社交恐惧?克服缺乏自信?克服嫉妒他人?克服沮丧自卑?改变坏习惯?控制情绪?转化性格?